保险理财那些事儿:寿险销售误导多 存款变保险这是我们的理财产品 保险产品资料图片
发布: 2012-2-21 09:43 | 编辑: 推广大使 | 查看: 162418次
>>
理财锦囊
这是我们的理财产品保险产品资料图片
明明是在银行买的理财产品,最后却变成了保险合同;买保险的时候说得比唱得都好听,可售后服务质量却让人说不出口……本报开通的“3·15”维权热线中,每天都有读者打进电话投诉,称自己在银行存款时受到业务员的“忽悠”,将准备储蓄的钱买了保险,事后才发现“进退两难”。保险一般有严格的保险期,有的还需要分期缴费,即每年存入一定数额的钱,如果遵守合同就不能取钱,如果提前支取需被扣高额手续费。
近几年,人们保险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,有关保险的各类纠纷也在不断增加,随着“3·15”的临近,保险维权的话题再度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。据记者了解,对于保险的投诉主要集中在销售和理赔两个环节,其中,“寿险销售误导”成为投诉最为集中的问题。记者就此咨询了相关方面的专家,为读者支支招、提个醒。
现象一
混淆理财产品与保险产品
事件:李阿姨攒了两万元钱,去一家银行办理存款业务,在填写业务单据时,一位身着银行制服的工作人员前来向其推荐理财产品,称该产品是银行的一个新业务,零存整取,利息也高,十分不错。李阿姨在该工作人员不断的劝说下办理了该业务,但这期间该工作人员并未告知李阿姨所购买的实际是保险。李阿姨出于对银行的信任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,直到近期准备买房需要取钱时去银行询问才知道买的是保险,而且现在退保要承担手续费等损失。
支招:对于消费者而言,要想避免销售误导,首先应当了解销售人员的正式身份,要求其出示工作证件,认清其工作单位。其次,应当仔细了解产品性质和条款约定,不要因为赶时间或被销售人员的热情感染而忽视对产品的了解。第三,即使一时盲目签下了合同也不用慌张,保险产品都有10天的犹豫期,消费者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研究保险合同,在此期间,只要对保险合同有任何不满意都可以提出退保,保险公司应当全额退还保费。
现象二
对保险产品风险含糊其词
事件:王女士两年前购买了某保险公司一款万能型终身寿险,当时王女士被保险代理人告之,该款产品属于“纯存款储蓄”,没有风险。但在收到保险公司发放的对账明细时,她才发现保单剩余价值远远小于累计保费。
支招:王女士的遭遇即属于保险代理人没有明确告知产品特性和投保风险。据了解,购买投连险和万能险时所缴纳的保费并非全部进入投资和保障账户,而是会先行扣除一笔初始费用,这笔费用主要是用于弥补保险公司的营销成本。除了初始费用外,保单每年还要收账户管理费用等。如果提前退保,投保人需要承担较大损失,只能获得相应的现金价值。需要注意的是,现金价值是保险金额在扣除各项费用后得到的数字,包括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、保障成本、销售渠道费用、保监会要求提出的准备金等,而并非消费者投保时缴纳的本金。